下面就來介紹一下論證評價題的部分有關知識點:
常見錯誤
1.概念不明確
(1)語詞歧義
語詞歧義的特點就是混淆同一語境下某個詞或短語的不同意義。雖然此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常有出現,但是在邏輯內是決不允許的。
【例】
有個小學考試題是:“以‘難過’造句”。
一個學生的回答:“我們家門前的大水溝很難過”。
【解析】題中的“難過”應是指感情上難過,這學生將其理解為“難以邁過”。所以該題在邏輯上是有漏洞的,是一種邏輯上的錯誤。
(2)偷換概念
就邏輯學而言,一個完整的論證過程,前后所論證的觀點必須保持高度一致,不能出現前后不一致的情況,在邏輯學里有一個較專業(yè)的詞來形容,那就是“同一律”。也就是論證的那個觀點,在整個論證中都必須一致,不能違反同一律,如果違反那就是犯了邏輯學上的錯誤。偷換概念就是違反了同一律。
【例1】
孔子說“君子寓于義,小人寓于利?!睆埲齻€子很小,便是小人,所以張三只懂得講厲害。
【解析】孔子說的“小人”是指不道德的人,而張三是“小人”指的是個子小,不是同一概念
2.判斷不準確
(1)常識性錯誤
常識性錯誤指的是在結論方面出現了違背一般常識或與一般常識性知識嚴重不符合的情況,即為一種常識性的判斷錯誤。
【例1】
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這種規(guī)律稱為“貝勃規(guī)律”。它表明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后,之后施與的刺激對他來說會變得微不足道。當人們從一個明亮的地方進入一個光線很差的地方時,一開始會看不清任何物體,但過了一會兒后能很快適應黑暗,這一現象也體現了“貝勃規(guī)律”。
【解析】很明顯人們并沒有在受到第一次的刺激以后又受到第二次的小刺激,僅僅只是適應了黑暗這么一個過程而已,所以并不是“貝勃規(guī)律”,這里犯的是一種常識性判斷錯誤。
(2)絕對化表述
絕對化表述指的是在論證的過程中,在結論部分的語句表達過于絕對,常常有的代表是在表述的時候出現“一定、絕對、都、必然、肯定、凡是”等過于絕對化的詞語,容易造成一種判斷上的過于絕對化,從而引發(fā)一種判斷不準確的錯誤。
【例1】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矢志不渝地遵循。
【解析】這里才判斷的時候出現了“凡是”、“都”這樣兩個表述過于絕對化的詞語,很明顯根據常識我們也知道,只要是人就會犯錯的,在加上這里兩個過于絕對化的表述,所以這里也就犯了一種在結論上過于絕對化表述的錯誤,屬于判斷不準確。
3.論據不充分
(1)論據不相干
論據不相干簡單直白一點的解釋就是,論據與論點沒有什么相互關系。其具體可以體現為:訴諸權威、訴諸無知、訴諸眾人、訴諸情感等。
①訴諸權威
訴諸權威是指在論證中濫用權威者的證言作為論據,以此論證某論題的思維錯誤。
【例1】
布雷德·肖是我們的家庭醫(yī)生,他曾經說過:在溫室條件下,由氖核和氖核所生成的輕原子在持續(xù)的核聚變反應中起著關鍵作用。鑒于布雷德·肖作為一個醫(yī)生所具有的專業(yè)知識,我們必定得出的結論是:他所說的確實是真的。
【解析】該論證的結論與核物理有關,權威者是一位家庭醫(yī)生。由于一位醫(yī)生不大可能同時也是一位核物理專家,所以,這則論證犯了訴諸權威的論據不相干方面的錯誤。
②訴諸無知
訴諸無知的謬誤也叫根據不知,犯的是這樣的邏輯錯誤,它以某一命題的未被證明或不能被證明為據,而斷言這一命題為真或假。訴諸無知的論證謬誤,其實質是推卸證明責任,其結論是缺乏論證性的。
【例1】
對“中醫(yī)是否科學?”這個問題有以下兩派說法。
說法一:科學不能證偽中醫(yī)理論,所以中醫(yī)理論是正確的。
說法二:科學不能證明中醫(yī)理論,所以中醫(yī)理論是錯的。
【解析】上述論證中說法一和說法二都是在使用無法被證明的事情為依據,來證明中醫(yī)理論時正確或是錯誤的。是一種訴諸無知的論據方面的錯誤。
以上是對事業(yè)單位聯考綜合應用能力中C類論證評價題相關知識點的介紹,廣大考生應該對此類題型有了部分認識。通過不斷加深地了解,高效的復習方法和各位考生堅持不懈的努力,相信最終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績!